怎么说呢,宝马这几年在电动化转型上确实有点"慢半拍"的感觉。但看完今年上海车展亮相的新世代车型,你懂的,这家德国老牌车企终于要动真格了。
从"油改电"到彻底重构
话说回来,宝马的电动化转型其实早有预兆。2021年CEO齐普策就公布了"三步走"战略,但前两个阶段怎么看都像是过渡方案——i品牌试水电动化,同一平台兼容多种动力总成。说白了,就是典型的"油改电",智能化也做得不温不火。

但这次不一样了。91亿欧元(约合700亿人民币)的研发投入创下历史新高,大部分资源都砸向了新世代车型。按照宝马官方的说法,这将是"彻底重新思考汽车"的产品。怎么说呢,感觉宝马这次终于想通了——电动化不是简单换个动力总成,而是要从底层架构推倒重来。
对了突然想起,新世代概念车在上海车展前就秀了把肌肉——54度极限爬坡挑战。这个坡度什么概念?普通SUV超过30度就基本歇菜了。在M车手彦斯·科林曼操控下,概念车三次冲坡成功,还在坡上稳稳停住。这背后是分布式四电机系统,最大输出18000牛·米的轮边扭矩,搭配1.2吨下压力的空气动力学系统。

驾控超级大脑的秘密
多数车企还在比拼"零百加速"时,宝马已经玩起了更高阶的驾控哲学。新世代车型搭载的驾控超级大脑,首次将动力域和底盘域二合一,运算速度提升10倍。简单说,它能让四个电机像交响乐团一样协同工作,实时调整扭矩分配。湿滑路面?急转弯?系统会自动调整车身姿态,比老司机还稳。

宝马中国CEO高乐说得挺到位:"驾控超级大脑不只是管直线加速,关键是动力在车轮间的精准分配。"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宝马始终不愿放弃物理按键——在他们看来,真正的智能驾控不该依赖驾驶员频繁操作屏幕。
说到屏幕,新世代座舱的设计很有意思。没有跟风堆大屏,反而用全景投影替代传统仪表盘,中控屏还特意做成倾斜式。宝马产品经理私下透露,这是为了减少驾驶员视线偏移——开车时老盯着中控屏多危险啊。这种细节,确实很"宝马"。
中国市场的攻防战
不得不承认,宝马最近在中国过得不太顺。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17.2%,被问界、理想这些新势力抢了不少份额。怎么说呢,现在国内消费者买豪华车,看重的早就不只是驾驶质感了,智能座舱、冰箱彩电大沙发才是新标配。
宝马显然意识到了问题。首款国产新世代车型iX3L已经在沈阳下线测试,2026年就要量产。有意思的是,这款车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,据说会搭载鸿蒙OS数字钥匙,还用上了阿里通义大模型。看来宝马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:要在中国市场翻身,光靠"德国基因"不够,得真正融入本地生态。

话说回来,宝马的底子还是厚。充足的现金流让他们能玩"车海战术"——未来三年推40多款新车。而且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贸易壁垒,客观上也给了宝马喘息空间。但归根结底,新世代车型能不能成功,还得看宝马如何在"驾控本色"和"中国式智能"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写在最后
看着新世代概念车的实车,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开E46 3系的感觉。那时候的宝马,方向盘反馈直接得能感觉到每个轮胎的抓地力变化。现在的电动车虽然加速更快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或许,新世代车型要找回的,就是这种"人车合一"的纯粹感——只不过换成了电动时代的表达方式。
从研发投入来看,宝马这次是铁了心要打翻身仗。但市场留给传统豪华品牌的时间还有多少?这个问题,可能连齐普策自己也在思考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:当宝马认真起来搞电动化,这场行业变革才算真正进入高潮。